機械式立體車庫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由初期的半自動化控制方式發展到全自動化的控制方式;機械結構也發展到了模塊化設計,便于組合、拆卸;使用材料和工藝也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立體車庫在西歐、東南亞、韓國、日本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形成了一個包括制造、安裝、使用和維修的行業體制。
我國機械停車設備技術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的自主開發階段,此階段生產企業根據客戶要求,自行開發設計,因此種類較少,技術單一;第二階段為90年代的技術引進階段,國內外許多企業都開始看好中國的停車行業,出現了許多合資企業,或是引進國外的技術,利用廉價的生產成本與國外的成熟技術結合參與停車行業的競爭;第三階段就是2003年以后的消化與創新階段,各企業為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開始對引進的技術,進行充分的消化與分析,并根據國內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改造與創新,走上自主開發的道路。經過這幾個階段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新興的停車設備行業。
我國立體停車設備的產品經引進技術和自我研究開發,生產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品種的滿足率己達90%左右,有的品種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國產化率到50%以上。雖然生產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國立體停車設備的生產企業大多技術力量薄弱,自主開發能力差,多靠引進技術圖紙或與外國的企業合作,制造水平基本上是跟蹤國外先進技術。立體車庫發明專利還較少,原創性的成果少,停車設備領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有待提高。
“車庫”問題已成為大中城市的熱點問題。立體車庫的興建,不僅能減少土地的占用面積緩解目前城市中道路空間狹小的矛盾,還能緩解交通狀況適應城市高節奏快速發展的需要。此外,立體車庫也可配合市政建設帶動一大批第三產業的興起,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為城市向更大規模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立體車庫發展歷程
立體車庫的產生和發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生產和技術發展的結果。
美國:1920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機械升降汽車庫,但需要由司機自己開車來完成車輛的存取;60年代后期,隨著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城市汽車擁有量猛增,占地面積小的機械式立體車庫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今天,根據美國停車協會的統計,美國停車產業的年產值達200多億美元,并且不斷有新的科技產品應用于停車場中,促使美國的停車產業不斷快速發展。
歐洲: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對停車設備的開發和生產也比較早,較好的立體車庫公司有:Sotefin、Interpark,德國的Palis等。由于歐洲國家土地資源比較富余,停車問題不很突出,停車設備應用量不是很大,應用較好的多數為巷道堆垛式和多層升降橫移式產品。
日本: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興建立體車庫,并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使其成為當今世界上擁有自動化立體車庫更多的國家之一。由于土地資源缺乏,人口密度高,其機械式立體車庫發展起步早、種類齊全、技術水平及開發經驗豐富,現已經發展成有數十個品種的大家族,它可以根據現場條件和使用者的要求選用機型,己經是比較成熟的產品。日本在停車場(庫)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水平都處于領先地位,所建成的立體停車場的數量和其容車量也居于世界前列。
韓國:韓國機械停車設備技術屬于日本技術的派生,韓國的停車產業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80年代開始引進日本技術,經過消化生產和本土化,90年代開始為供應使用階段,韓國各種機械停車設備近幾年增長速度都在30%左右。
中國的機械停車設備技術起步較晚,但經過這幾個階段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新興的停車設備行業。接下來會繼續分享中國立體車庫的發展趨勢和行業情景,同時也歡迎各位交流意見。